首页 > 走进灵宝 > 灵宝人物 > 正文

灵宝苹果之父李工生

发布日期:2021-07-14 16:52 来源:灵宝市人民政府

  灵宝苹果香天下!在灵宝市,都知道李工生这个人,主要原因是他从外地引进苹果树苗,率先在灵宝发展苹果业,使现在的灵宝家家户户种苹果,走上了致富之路。
  在灵宝城西310国道南边,矗立着一座雕像。雕像上的老人神态安详,目光坚毅,深情地凝望着脚下的这片热土,雕像下面刻着三个大字——李工生。
  李工生,原名李来功,字广庭,号荣耀,1886年生,灵宝市焦村镇人,灵宝苹果种植业奠基者。李工生生于清朝末年,成长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中。李工生1912年与满族姑娘、清室后裔英珠宝结婚。婚后与妻子一起到太原、大同等地从事高等教育工作。1921年,他辗转回到灵宝。
  1921年,李工生首次从山东把苹果引种到灵宝,开创了灵宝栽种苹果的先河,李工生被称为灵宝的苹果之父。为纪念他为灵宝苹果发展作出的贡献,当地政府在他的家乡焦村镇焦村村为他修建了这座雕像。
  在灵宝,他先是倡导新文化,后又回到焦村家中挖窑洞,购置织布机准备发展纺织业,不料连绵的秋雨将窑洞冲塌,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。1921年,他从青岛和烟台引进了国光、红星等优质苹果树苗200多株,栽植在祖上的6亩地里,开始种植苹果。但因为果树苗幼小,不能立即成果,加之李工生没有别的收入,只好将果园托管,自己受人之邀到国民党军队刘茂恩部当了少校咨议等职。在外任职期间,他曾多次回乡,在果园里养蜂、养兔,还培植过蘑菇等,但因多方原因均未成功。后来,妻子英宝珠因长期劳累过度病逝,这对李工生的打击相当大。他对当时的政界腐败深恶痛绝,于1938年弃官回乡,不再外出任职。
  由于李工生的果园是托人代管,代管的人不懂技术,导致大部分果树死去,剩余小部分已经挂果了,他便下决心扩大栽种面积,还将在外地谋生的两个儿子也叫回来,协助果园管理。由于青岛、烟台的土质与丘陵地带差别很大,李工生一方面托人购买有关果树栽培、剪枝、病虫防治等书籍,一边探索试验土壤对果树的作用。他还与北平、郑州的园艺试验场、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、河南大学农艺系、西北农学院园艺系的专家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,成功试种出除虫菊,为防治果树的病虫害积累了经验。工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长时间的摸索,李工生积累了一整套苹果栽培、病虫害防治和土窑洞储藏技术经验,吸引了国民党要员蒋鼎文、何应钦、卫立煌、刘茂恩等前来参观,并派人到此向他学习技术,大家纷纷称赞李工生为中国的苹果大王。
  为了实现实业富民的主张,李工生将自己培育的苹果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附近数十个村庄。当时,许多人对苹果业不了解,加之文化水平低,不知如何栽种和管理,因此不感兴趣。李工生就利用庙会、集日进行宣传,并将种苹果的好处、管理办法等用顺口溜的形式向前来赶会、赶集的农民们宣传,让他们免费品尝自己收获的苹果。有一次,他居然把当时极为罕见的喷雾器带着,现场为大家操作表演,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,由此带动了周围一些农民。
  李工生虽然成功引进苹果,并在探索中掌握了丘陵地带的苹果管理技术,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,尤其是日寇犯我中华,造成国民经济崩溃,中原百姓民不聊生。那些苹果难有收入,养家糊口便成了问题。为了节俭,李工生每天穿粗衣、吃粗饭,与园工们一起干农活儿。遇到断炊,只好将枯死的果树挖出来,劈成柴让人挑到市面上卖掉,换回下锅之米。
 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,李工生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苹果事业,乐观地对待眼前的一切。他曾告诉身边的园工和儿孙:将来社会好了,这些苹果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,成为灵宝除粮食、棉花之外的又一大经济支柱。
  当时,苹果稀缺,价格昂贵,当地老百姓吃不起。苹果成熟后,他用木箱子装运苹果,运到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销售,效益非常可观。他还尝试利用当地窑洞贮藏苹果。他号召亲戚、邻居栽种苹果,并说:早种早富,晚种晚富,不种不富。当时栽苹果的地方有尹庄镇的岳渡村、涧西区的西华村和城关镇的五龙村等,都是他亲戚所在的几个村。后来,灵宝苹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,解放前发展到3000亩。
  1942年冬,李工生终因积劳成疾,贫病交加,卧床半年后在他的果园里去世,时年56岁。
  时光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了,如今,灵宝苹果作为灵宝三大宝之一名扬天下,果品产业成为灵宝的支柱产业,许多农民依靠发展苹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。至2017年底,灵宝市苹果栽植面积达90万亩,产量140万吨,产值42亿元。
  吃水不忘挖井人。苹果的发展为振兴灵宝经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,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的李工生,也被灵宝百姓永远铭记心中。在享受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幸福生活时,灵宝人们不会忘记把苹果引种到灵宝的李工生,以及他那充满强烈的致富梦想的预言——早种早富,晚种晚富,不种不富。
   打印